广西

详情

2025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常考20个人物——皮亚杰
招教网 2025-02-04 10:09:11

关键词: 全国招教

心理学人物——皮亚杰

生平简介

让·皮亚杰,瑞士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知论的开创者。他一生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和50多部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发生认识论原理》《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和《智慧心理学》等。他是20世纪有广泛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之一。

人物思想考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指的是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指的是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过程。皮亚杰也正是以这两个过程来解释主体认知结构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的: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也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作出反应;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所谓图式是皮亚杰用于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与日益复杂的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既是一个结构论者,又是一个建构论者。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其影响因素有四个:

(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练习和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分为物理经验及数理逻辑经验两类。

(3)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于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基本因素起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点(即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平衡化的过程不能归结为单独由遗传或成熟而来,也非预先制定的先验的东西。皮亚杰既反对经验论,也反对先验论,提出了建构论。他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纳更多新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3.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开始出现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感觉开始具有了调适作用。

②儿童的思维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例如,这时的儿童可以学会看着镜子,用手来摸自己的鼻子,而不是镜子中的自己;二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例如,儿童在这一时期可以学会用手拉动面前的毯子,拿到毯子上放置的玩具,这就意味着已经产生了因果性认识。

③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客体永久性指的是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久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是这时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早期的符号功能。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示外部世界,如用“牛”“羊”这两个词语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

②自我中心性。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实了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认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如“我一走路,月亮就跟我走”“花儿开了,因为他们想看看我”。自我中心主义在儿童的语言中也存在,即使没有一个人听,年龄小的儿童也高兴地描述着他正在做什么。

③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片面性是指儿童此时的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

④泛灵论。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⑤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⑥守恒概念没有形成,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守恒是指儿童认识的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包括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⑦集体独白。在群体里,每个儿童都热情地说着,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

②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③去自我中心,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④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多维思维),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⑤出现了具体逻辑思维。具体逻辑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例如,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大小。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主要的思维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

①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②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

④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可逆性),而且能考虑移动天平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即让力臂缩短(补偿性)。

⑤思维具有的灵活性。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⑥具备了反思能力,即系统地检验假设的能力,能够系统地概括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法,能进行组合推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其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和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也称为无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办法。

(2)权威阶段(6—7岁)

该阶段也称为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

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在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德育的模式——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常考习题

1.(单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的儿童是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答案】D

2.(单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属于( )。

A.人本主义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新行为主义

【答案】B

3.(单选)幼儿给妈妈送礼物,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的喜欢就是妈妈喜欢的。根据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该阶段的儿童处于( )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B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相关推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